最新新聞
首頁 > 最新新聞
AI篩選履歷恐有歧視偏見 勞動部下半年提出3指引
2025-05-15
越來越多企業導入AI,多位立委就關心,許多企業運用AI來篩選履歷,恐造成偏見及歧視,對中高齡及女性就業不利。勞動部長洪申翰今天(15日)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答詢時指出,勞動部正在訂定AI相關指引,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提出3個指引,讓勞工、企業都能遵循。

面對AI浪潮,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,國際企業Amazon 2014年開始利用AI篩選履歷,2015年就發現履歷表出現女性會被扣分,因為他們過去的聘用紀錄大部分聘僱的是男性,所以2018年就決定放棄這個實驗性的系統;另外華盛頓大學也做了大規模的分析,發現說如果用AI在做評估履歷的時候,男性的姓氏會被評比較高分,或是黑人的姓氏分數就較低。

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指出,2023年招募一個人,從面試到就職平均花54.4天,主管職的人員更長,但現在用AI篩選履歷,只需要1、2天,顯然AI的技術正在改變招募和人才管理的生態。民進黨立委黃秀芳也舉例,彰化有公司廠房原本有3、40人,後來引進機械手臂,只需要2個人來操作就好,影響勞工工作權。

勞動部長洪申翰坦言,若大量用AI工具來招募,看起來很方便,或者時間會縮短,甚至減少很多人力資源的投入,但反而會複製了歧視或偏見,尤其是性別跟年齡,因此勞動部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提出3個指引。他說:『(原音)我們現在有幾個議題正在討論,第一個,這會有產生員工監控的問題,包括隱私權的問題,也有包括因為AI的使用裡面,它可能會不斷的複製跟加深某些主流的偏見、或刻板意見的問題會在AI裡面發生。』

勞動部綜合規劃司司長王厚誠也補充,3個指引將針對就業歧視、隱私權保護、勞資關係上使用AI時的規定,供企業及勞工遵循。

林淑芬也強調,AI運用會弱化勞資的溝通和共識,還有現有的隱私保護措施是不足的,勞動部應思考是否要引進外部的監督機制,訂出法律上的處分及罰則,不要只停留在道德規勸。
2025.5.15 中央廣播電臺新聞 楊文君採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