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思維-台灣勞參率的隱憂:數字背後的經濟警訊
2025-09-24
在眾多經濟指標中,勞動參與率雖不若GDP、通膨或股市指數受矚目,卻深刻影響一國勞動供給與長期成長潛能。2024年,台灣成年人口勞動參與率僅59.3%,不僅低於OECD平均的70.3%,亦落後於日本的63.4%與韓國的63.7%,更難與美國及北歐主要國家65%至70%的水準相比。相較各國勞參率的差距,凸顯台灣潛在產能正受結構性因素制約。
■結構性僵固問題
2024年台灣總人口約2,325萬,15歲以上成年人口約2,024萬,但實際投入勞動市場僅約1,200萬人,代表有超過四成的成年人未參與具市場價值的工作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自1980年以來,「非勞動力人口」比例始終維持在40%至42%,幾乎呈現僵固狀態。
非勞動力結構的演變更顯示人口轉型挑戰。1980年非勞動力總人口為475萬,主要來自料理家務(52.1%)、求學(26.7%)及高齡或身障(14.9%)。至2024年,非勞動力總人口已增至824萬,結構排序改變為高齡與身障(37.3%)、料理家務(30.7%)、求學(18.9%)。
其中,高齡與身障人口自70萬激增至307萬,成為最大族群;料理家務人數則長期維持約250萬,顯示女性因家庭責任退出職場的問題依舊存在;而求學人口雖自2010年高峰216.7萬下降至2024年的155.4萬,但青年延後進入職場的現象仍明顯。
■國際比較:歐洲、日本、美國經驗
北歐各國透過普及托育、長照公共化及性別友善政策,顯著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。瑞典與丹麥女性勞參率均逾70%,關鍵在於將「家庭責任社會化」,讓女性不必因照護負擔而退出勞動市場。
日本方面,面對快速高齡化,日政府推動延後退休年齡,並建構高齡者再就業市場,搭配彈性工時與兼職制度,讓60歲以上人口能持續貢獻勞動力。此舉有效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的壓力。
美國則以「人力資本再投資」為主軸,透過社區學院與企業合作,協助中高齡或產業轉型受影響者再進入職場。此制度降低結構性失業,並確保勞動市場能因應產業變遷。
■台灣的政策啟示
台灣若要改善偏低的勞參率,需同時針對 女性勞動力、青年教育銜接、高齡與身障就業 三方面進行改革:一、托育與長照公共化:透過制度化服務減輕家庭負擔,降低女性退出職場壓力。
二、縮短教育與就業落差:強化技職教育與產業鏈結,避免青年延後投入勞動市場。
三、建構高齡與身障友善制度:推動彈性工時、部分工時與再培訓,讓高齡人口與身障者持續參與職場。
勞動參與率不僅是經濟供給端的指標,更是衡量一國能否妥善回應人口變遷的試金石。若缺乏有效改革,台灣將面臨勞動力萎縮、潛在產出下滑與財政壓力加劇的三重挑戰;反之,若能借鏡歐美日經驗,將「非勞動力」轉化為「再投入的潛能」,並將人口結構轉型納入核心施政,台灣仍有機會提升勞參率,成為推升經濟的新動能。
2025.9.24 工商時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校長印永翔
■結構性僵固問題
2024年台灣總人口約2,325萬,15歲以上成年人口約2,024萬,但實際投入勞動市場僅約1,200萬人,代表有超過四成的成年人未參與具市場價值的工作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自1980年以來,「非勞動力人口」比例始終維持在40%至42%,幾乎呈現僵固狀態。
非勞動力結構的演變更顯示人口轉型挑戰。1980年非勞動力總人口為475萬,主要來自料理家務(52.1%)、求學(26.7%)及高齡或身障(14.9%)。至2024年,非勞動力總人口已增至824萬,結構排序改變為高齡與身障(37.3%)、料理家務(30.7%)、求學(18.9%)。
其中,高齡與身障人口自70萬激增至307萬,成為最大族群;料理家務人數則長期維持約250萬,顯示女性因家庭責任退出職場的問題依舊存在;而求學人口雖自2010年高峰216.7萬下降至2024年的155.4萬,但青年延後進入職場的現象仍明顯。
■國際比較:歐洲、日本、美國經驗
北歐各國透過普及托育、長照公共化及性別友善政策,顯著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。瑞典與丹麥女性勞參率均逾70%,關鍵在於將「家庭責任社會化」,讓女性不必因照護負擔而退出勞動市場。
日本方面,面對快速高齡化,日政府推動延後退休年齡,並建構高齡者再就業市場,搭配彈性工時與兼職制度,讓60歲以上人口能持續貢獻勞動力。此舉有效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的壓力。
美國則以「人力資本再投資」為主軸,透過社區學院與企業合作,協助中高齡或產業轉型受影響者再進入職場。此制度降低結構性失業,並確保勞動市場能因應產業變遷。
■台灣的政策啟示
台灣若要改善偏低的勞參率,需同時針對 女性勞動力、青年教育銜接、高齡與身障就業 三方面進行改革:一、托育與長照公共化:透過制度化服務減輕家庭負擔,降低女性退出職場壓力。
二、縮短教育與就業落差:強化技職教育與產業鏈結,避免青年延後投入勞動市場。
三、建構高齡與身障友善制度:推動彈性工時、部分工時與再培訓,讓高齡人口與身障者持續參與職場。
勞動參與率不僅是經濟供給端的指標,更是衡量一國能否妥善回應人口變遷的試金石。若缺乏有效改革,台灣將面臨勞動力萎縮、潛在產出下滑與財政壓力加劇的三重挑戰;反之,若能借鏡歐美日經驗,將「非勞動力」轉化為「再投入的潛能」,並將人口結構轉型納入核心施政,台灣仍有機會提升勞參率,成為推升經濟的新動能。
2025.9.24 工商時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校長印永翔